要探讨《狂人日记》的历史现实寓意,得先弄清楚“狂人”究竟是疯子还是狂人。我们知道,“疯”与“狂”是不一样的,但小说中的“狂人”却兼具疯子和狂人的特点,那么,这“疯”与“狂”究竟是什么关系?具体地说,如果按照一些论者所认为的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的“狂”,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狂人”“被迫害狂”等病理特征,跟他反封建的的“狂”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呢?或者说,为什么反封建的“战士”会是疯子?或再换个问法,为什么反封建的战士在鲁迅笔下会以疯子的形式出现?这“疯子”形象的选择仅仅是艺术表现手法的选择即偶然性的结果?不像是;是因为封建势力的强大与压迫?好像是,可又好像并不尽然,因为这个“封建势力”其实很朦胧:虽然概括为吃人的礼教,而这吃人的礼教却无处不在,连“狂人”本身也难免,只能寄望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狂人”抗争的对立面几乎是所有人。再对照一下《长明灯》,情况就更清楚。《长明灯》的主旨基本跟《狂人日记》相同,只是小说叙事视角不一样,前者是旁观者视角而后者则是“狂人”本身的视角,而从旁人所见的“疯子”的精神病病理特征,就比“狂人”的模糊且可疑得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明灯》的“疯子”的对立面跟“狂人”的对立面也要清晰得多,他面对的是全村人。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扩大到鲁迅的其他小说,我们可以归纳出一组跟“狂人”相似的人物形象,如《药》(1919)的夏瑜、《在酒楼上》(1924)的吕纬甫、《孤独者》(1925)的魏连殳等,他们都是新的知识份子,是当时的先觉者和改革者。很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这些人物的际遇都很悲惨,并点出他们的命运跟辛亥革命或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彻底即失败有关联。这已经差不多是多数鲁迅小说研究者的“共识”。但问题还没有完。为什么辛亥革命或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彻底而失败了呢?
张钊贻丨《狂人日记》寓意的历史意义及其历史的超越性
